海归——评职称的艰辛 精选
|||
1 擦肩而过
2008年8月,我还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收到一封国内同行的电子邮件,说他们大学正在招聘教授,给“百人计划”,让我去申请。当时我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不想去。一些海外中文网站上流行这么一种说法,国内教授的学术水平比不过海外博士后。于是当时我的反应是,不稀罕这个教授头衔。
2008年12月底,我在拉斯维加斯和妻子度假,收到一所985高校系主任电子邮件,想让我过去做教授和学科带头人。一开始我不想去,但电子邮件来多了,也上对方的网站了解些情况。周围的同事都说,如果能去那里,把一个学科建设起来,以后说不定能成为“一方诸侯”。但妻子苦苦劝说我,特别是她那句“不想让孩子在冰天雪地度过”让我猛醒。
2009年2月,和以前硕士生导师拜年,顺便提及此事,她回复:“如果你想回复旦,可以和我联系。”看到那一句,我顿时感到阳光照亮了我的前路。经过申请,环境系同意给我研究员职位,但那时校长换了,我的职称被调整为副研究员,当然,我也答应了。
回国后,有知情的老师说我“被骗了”,因为其他院系有的人一开始也给副研究员,但他/她说“你不给我研究员,我就去北大/南大了”,马上给他/她研究员。无论如何,我不习惯干这事,不但不会申请自己明明不想去的学校,也不会利用不想去的学校去“跷”自己想去的学校。为此,我付出了“代价”。
2 现实和心态
回国之前,对自己很有期待。看着以前拍的照片,那架势仿佛自己是“学术大师”似的。可是2009年11月回国后,一下子从云端跌落到了人间。和别人合用办公室、实验室,评硕导得等时间,申请新的课程也被“枪毙”了。我和老同学吃饭时,反复提到自己是“引进人才”。他说:“还把自己当作‘引进人才’啊?到了这里,就是这里的一分子了啊。”正如禅宗六祖慧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一样,听到这句,我醒了。
我写道:“是啊,我成了这里的一分子。也许从入职那天起,‘海归’的标签就被撕去了。海归,不也一样要参加教学、申请项目、发表论文才能生存下去的吗?海归,不也一样要和别人竞争评教授的吗?我不再刻意提及自己是海归,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职称。我是复旦大学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自己跑仓库购买试剂、自己做实验的那种。回国前夕‘纵横驰骋’的‘豪情壮志。就像雾一样地散了,留下的是真实的职场和真实的自己。”
当时我对评教授并没有特别在意,因为我认为首先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考虑升职。在外地开会,我对一个“粉丝”说:“教授的头衔就像是路边的一块石头、一个电线杆,我不在乎什么时候去取。君子‘直行其道’,就自然而然地经过了那道风景啊。”
3 淡定?
现在想想,我当时说的那话的确是对的。因为教授的头衔就像我头上的一顶帽子,并非“实相”。然而,那时的淡定是建筑在一个假设前提上的——我评教授如“囊中探物”。但其实并不是如此。
2011年7月,系主任告诉了我们,可以申请晋升。我当时并不怎么想申请。首先我很要面子,怕被别人拒绝很丢脸。其次我觉得屁股都还没有坐热就评教授,也说不过去。可是有人对我“劝进”,而且,传着一个消息:我们系有可能和别的系进行学科融合,这就意味着以后评教授要混在一起竞争了。在这种氛围中,我的从容淡定丢到爪哇国去了,决定“参选”。
评教授并不是看你有多强,非常重要的是你和谁一起竞争,谁是评审人,有多少个名额。由于系里20多个副教授只有一个教授职称名额,我心里很没底。另外,评教授并不是看你总共发表多少SCI论文、影响因子总合是多少。现在一种传统的审美标准就是看是否全面发展,比如上过多少门课、带过多少研究生、拿到多少项目、获得什么荣誉称号和省部级奖项。而这些,显然需要时间去累积。并且主要看入职后的成果,入职前的文章再多,都已经“报销”了。海归入职时间过短的话,根本无法胜出,除非发表Nature,或者别人都不符合条件。可是我们系有很多符合晋升条件的老师,他们在好几年前入职,现在都成长起来了。当然,还有很多别的考虑因素,例如学科布局、队伍建设、有没有行政职务等。那次申请,我比第一名少一票,落选。
4 勘破实相
我静下心来,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我问自己一些问题:评上教授,能让自己的学生不发SCI就能毕业吗?比别人晚一、两年评上教授,是否表明我就比不过别人了?评上教授后,是否可以歇息了?我找到了内心的答案。看着老婆孩子热炕头,我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努力地工作着,并非为了评教授,而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在这个阶段,我从一些书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余惕君《人生百悟》写道:“任何事情的成功,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因素。客观条件、主观因素皆为因,果由因生,因果相连,但在因果之间还有‘缘’……凡事因缘而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我们面对一件事时,要随缘,也就是要考虑各种因素,审时度势,然后做出理性判断和智慧选择。凡事都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只要因缘具足,结果自然就会出现。”
5 再次挫败
今年,全系20多个副教授,又只有一个晋升名额,我再次差一票落选,原因是“他还年轻,入职还不满五年”。真是无语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636603.html
淡定的小马哥为什么不淡定了?
很多人才,就像北京奥运会后被遗弃的场馆和设施,属于一次性消费产品。
小马哥马臻博士,一直扮演着科学网第一“淡定哥”的角色,被编辑捧红为年轻读者的学习榜样和“人生导师”。小马哥写过很多被精选、被报刊转载的博文,我是从来不推荐、不评论,在我看来,那些玻璃式的人生故事会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对人生的感悟,小马哥远不如程代展先生的那位学生,实话实说,我有点抱着小人的心态关注小马哥,瞧你还能淡定多久?
有心人应该注意到,进入2012年,小马哥开始不淡定了。今年三月份,我写过一篇关于武汉大学28岁破格女教授袁荃的博文,博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还有几位像科学网博主小马哥那样可爱?以前海龟像熊猫一样稀缺珍贵,现在更年轻、更牛B的新海龟如雨后春笋般,几年足够让老龟们被拍死在沙滩上,。。。,像小马哥,表面上很“蛋定”,如果复旦再引进几位比他年轻的新海龟,而且直接给他们教授帽子,我就不信小马哥不会觉得“蛋疼”?在市场经济时代,为什么不能在自己还能讨价还价的时候卖个好价钱?切记,过了这一村就没这一店,进了店门、睡上人家的床,想再提条件,门都没有。】
上面这段话,是不是可以认为是对今日置顶博文【海归——评职称的艰辛】的提前解读?小马哥的“重磅炸弹”一点都不重,文盲玩文凭,中专玩本科,本科玩硕士,硕士玩博士,土博玩海龟,老海龟玩新海龟,。。。,今天你玩我,明天我玩他,中国的人才工程就是这么玩过来的。事到如今,小马哥还把“海龟”当金招牌,只能说明他对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制度太缺乏了解了。
今天夸你还年轻,明天就说你太老了,今日夸你有水平,明日就说你没水平,人才总是被折腾成蠢材后抛弃,这也是人才工程需要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去年你是差一票的老二、今年还是老二,为什么明年不会仍是老二?你知道吗,有多少人一辈子都只能委身当老二?真想让你当教授,难道不会“无中生有”一个破格指标?
小马哥说“我准备找人事处处长甚至校长反映一些情况,请大家推荐支持,给我壮胆。”。我说算了吧,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再给你胆,只能是自讨苦吃。这时候找领导,除了难以兑现的口头承诺就是添堵,现在才是考验你“小马哥”是不是“淡定哥”的关键时候!
无论海龟还是土鳖,找单位就像女人找对象出嫁,你有两次谈条件的机会,第一是恋爱结婚前,第二是生下聪明的好孩子后。既然小马哥没有利用恋爱期谈好条件就匆忙嫁给复旦,你还有第二次机会!做好自己的科研,发表一些重量级的文章(好孩子),到时不是你去找人事处处长和校长,而是他们来求你,那时你可以潇洒地说声拜拜,然后转身跳着《江南style》离去,就像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黄维院士那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0705-636753.html
土鳖博士评职称更不容易 精选
||
马臻博文“海归——评职称的艰辛”使我想起自己评职称的经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7194-636667.html
俺是典型的懒人。本科毕业后考取了本校硕士,然后又考上博士。2005年博士毕业前几个月找工作时,到校内位置最好的另一个楼上随便问了问,初步同意收留。经过三次比较正规的面试,填了一大堆表格后就算有工作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300元。当时还没有大规模扩招,刚毕业的土鳖博士在很多高校都直接充当副教授。
第一次:虽然很多文章都是凑数的,研究生期间的发表记录不比当时从师范学校引进的博士后差。毕业之际把材料报到人事处,希望能成为某种形式的副教授“人才”。学校常委会上没有通过,据说是学术水平不行。
第二次:没有本科班主任之类的公共服务经历。
第三次:研究生课程不计入教学工作量,必须有近几年的本科教学经历才能评副教授。
第四次:没有外语成绩。在上一次职称评定过程中,一些外语总考不过的老师给人事处上了供,取消了这一要求。这一次,一些没参加职称外语考试的老师筹划着大闹人事处。出发前,接到实验室行政副主任命令式的电话,你不能去。
第五次:从文件上看,所有条件总算满足了。拿着被退回的材料和文件去了趟人事处。首先被一个不管此事的中老年妇女奚落了一番,我兄弟跟你的条件一样,他今年肯定能评上,你就凉快着吧!等了一个多小时,总算见到制定文件的副处长。他指着其中一条说,虽然是这么规定的,我们的潜规则是……
转眼间,协议中规定的五年期限到了,俺这个土鳖博士一直没评上副教授。又到马路对面一家单位随便问问,同意收留,当个实习研究员吧!研究员可是高级职称呀,实习几年就有转正机会,赶紧办理调离手续!
人们见到剩男剩女总爱问“有朋友了吗”或“结婚了吗”。昨天遇到大学时的老师(已退休),他一如既往地关心了一句:副教授评上了吗?俺不由自主地回答:明年接着评。哦,错了!没办法,习惯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7194-636667.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