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2, 2013

过度教育害了孩子们!


引子:

  去年春节,我为各位朋友奉上五彩水饺,今年又自制了三文鱼刺身、葱姜炒红花蟹、红烧石斑鱼等大菜,有滋有味地吃过年夜饭后,一边为ES&T审稿,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春晚,发现今年的春晚改了思路、接了地气,除夕夜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去了。初二看岳父母,又是一顿大餐,面对满盘珍馐,人们的感受都是“吃不下了”,说明我们的胃已经被过度喂养了。美食过度后,我们的味蕾会失去判断能力,逐渐对食物失去兴趣,联想一下那些被各种兴趣班和课外辅导班压得喘不过气的孩子们,家长们应该思考一下,孩子们是否也被过度教育了?他们的大脑被无穷尽的知识过度“喂养”了?长久下去,孩子们一定会厌学的,或早或晚。
  腊月二十八去看亲戚,亲戚的孩子刚上初一,寒假(所谓的寒假)补课到腊月二十七,正月初六就又开始补课,比上班族都忙。再说平时,每天晚上学习到12点,家长都疲惫不堪了,不知孩子如何感受,难道他们不想玩吗? 是谁施加给孩子们如此的过度教育?首先是学校,然后是家长。所以,如果要问谁摧毁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老师和家长,这听起来匪夷所思,但请仔细想想吧。
  过度教育始于学校,加强于家长。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不成功的就是教育体系,诸多弊病不一而足,但最严重的问题是将绩效考核机制引入教育系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搞绩效评价,哪个老师的班级或者哪个学校考得好,直接决定老师的奖金数目和学校的收入,固然这样能够激发老师和学校的教学热情,但在金钱的刺激下,热情往往过度。老师对教学的过度热情意味着孩子们的作业与日俱增,因为有本事利用少量作业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老师少之又少,即便是重点学校也主要靠题海战术。于是,孩子们的眼镜度数也日益增加、书包越来越重、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即使如此,由于先天的差异,孩子们也不可能齐头并进,于是各种社会教学辅导班(严格说来,这些机构是学校的延伸,因为执教人员多是在职或离职教师)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忽悠了所有家长,至此家长开始踊跃加入过度教育孩子的行列。老师和家长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混合编队,行进在“知识的海洋”里,却不管孩子们早已在“教育”这艘大船上站立不稳晕倒了,而编队的指挥官“高考”依然在劈波斩浪。
  将绩效机制引入教育系统是大错特错的,严重破坏了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将中国教育拖入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已经严重削弱了种族素质,在未来国际竞争中面临不利的人才局面。虽然我们的孩子们的每个毛孔里都蕴含着知识,但却不能正确运用,缺少求知欲、缺乏创新力,孩子们学习只是为了在同学竞争排序中占得上风,至于为什么竞争,老师和家长只告诉他们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之后,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就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不再管孩子。而大学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很少见到教授上课,年轻教师都在忙科研或兼职挣钱,更没人管这些从小被管惯了的“孩子们”(尽管此时他们已经不是孩子了),可想而知他们会在大学里干什么和学到什么,到了毕业之时仍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可能方向。从这个角度讲,给孩子们施加过度教育的老师和家长是在“始乱终弃”,这个用词可能有些刺激,但请老师和家长想想,你们真是在为孩子们的未来着想,还是在为自身的担忧寻找解答?
  人天生有差别,难道老师和家长想通过过度教育把基因的差别抹掉?正确对待孩子的首要问题是要看到孩子的有些不足是改变不了的,人的潜力是有限的。家长要从自己的特点了解孩子,顺其自然地适度教育,教给孩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这比什么都强,毕竟家长不可能陪伴孩子一生。
  不远处楼里的小孩又在拉小提琴,2012年听到的次数明显减少,因为这个孩子快小学毕业了。这个小孩在我看来已经优秀得不能再优秀了,琴棋书画都会,每天早出晚归上兴趣班和辅导班,很少见到她玩,我很担心她也被过度教育毁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3939-661312.html

研究生收费 :建议改为研究生统一工资



一直忙于写SCI, 科学网来的没有那么勤了。
最近有不少博文讨论研究生收费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改为研究生统一工资。 
有点跟美国学的味道。 
我回国都跟大家讲, 这边养一个博士生, 1百万人民币就没有了(每年3万美金, 5年, 15万美元, 大概等于1百万人民币)。 
试想: 如果国内每个教授都要给学生发工资, 不要说每年2万美金, 就说每年给4万人民币, 这样都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1)。 老板不会随便招学生! 绝对不会有40个学生的牛人了。 因为每年40X4=1.6百万没了。
2)。 农村学生, 家境贫寒的, 不但不会有困难, 反而有了动力 (反正大家竞争那个高工资的博士生, 不要自己掏!)。
3)。 钱多, 成本高, 竞争多, 这样可以招到最好的学生。
4)。 成本高, 培养的博士就会少, 减少现在博士太多的状况。 
5)。 最后, 成本高, 产生良性循环。 博士后工资总不能比博士低吧? 教授工资也得到提高。 

至于钱从哪里来? 可以有科研经费(RA), 帮忙上课(TA), 导师从公司拿钱, 都可以的。 万一导师没钱, 只能招自费生, 也可以的。 但是自费肯定不会是主流的。

元芳, 我这主意还是不错的吧? 而且鸡的屁也会有所提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51914-661313.html

Monday, February 11, 2013

也说研究生收费




看了对研究生收费的评论,我觉得大家都缺少一种长远的观点,就是如何在教育上与时俱进,水长船高,这里稍微展开一点。

很多人都很纳闷,为什么美国的医生待遇那么高?至少是工程师的两倍,所以我最好的学生毕业之后去学医了。说人命无价是口号,是一种借口而已。 150年前,美国的医生与工程师待遇是差不多的,可是医生的行业协会和行业自律搞得比较好,所以门槛越来越高,形成了有钱人学得了医生,敢于为医生的职业作长期的投资,于是水长船高,造成了收入越来越高的局面。不能从门槛处把好关,是我国毕业生待遇越来越低的关键。不是没有工作机会,而是工作机会在鱼龙混杂的就业市场面前,被人为的压低了。你作为国内的工程毕业生,学着不伦不类的过时知识,凭什么与国外的毕业生竞争?竞争需要标准,而我国教育最缺乏标准(因为国营的本质,导致缺乏竞争,所以也就缺乏标准了),在廉价的毕业生面前,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虽然你投入大,但在那些搭顺风车的同学面前,你只好接受被压低的待遇。 你少挣一点钱算不了什么,可是某些机会也轮不到你的头上,只好一辈子甘居下流了,于是你就成为低水平竞争的牺牲品了。

研究生收费,首先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是门槛问题,大量的不适合科研的人,需要走自费学习的这一条路,让有限的资源向有天赋的人集中;第二是学习内容的适应性问题,大家都是花钱买课上,还会混毕业,旷课堂么?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和反映人的特质,因材施教,才能反映知识的真实价值。否则,鱼龙混杂,大家都是廉价的,就全盘都输了。 

美国工程专业毕业生只需要126学分,我的国内工程专业毕业需要149个学分,可是我的工程学位,被美国的NCEES判定为不合格,虽然多20个学分,可是少一门化学,你说让人郁闷不郁闷。一想到教育是一项终身的长线的投资,还是值得仔细选择的。真正的学术教育或者技能教育,让人人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是最大的以人为本。

看看有多少毕业生在毕业之际改行,你就知道国内的教育事业存在多大的浪费。研究生教育收费了,至少可以抑制那些勉强的学生,防止无谓的教育投资浪费。钱真的对人生来说是小菜,个人的时间和阅历,才是真正宝贵的东西。研究生收费虽然让你付出更多了,可是排除了不少不合格的竞争者,这才是值得我们庆幸的地方。 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和烂人为伍(根据乔帮主的名言改编)你的同行水平太烂,你会有好收入么? 

研究生收费,也有达到分流的目的,让人们各自心安理得,不再对滥竽充数者抱怨,不再对勤劳者眼红,这才是研究生收费的本质。大锅饭和集体为本,是妨害国内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拦阻,国内学生如此轻易地换专业,读研究生,说明他们的门槛太低,学费太低,投资太低,收获也不会很高。把学费增加一倍,虽然不能达到提高收入一倍的效果,但可以让人们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选择,不会再轻易的转行,这是教育部的长远考量。

向我咨询的中国学生,大多问,将来能找到好工作么?我经常反问,这个领域符合你的个性和爱好么?如果符合,机会找你,如果不符合,再好的成绩,也不过是勉强糊口而已。 没有兴趣,学习也不过是勉强的事,再用功也不过是成为别人眼中的烂人而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661242.html

张首晟:二十师从杨振宁


标  题: 张首晟:二十师从杨振宁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Mon Feb  4 22:12:18 2013)

    不得不说张首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天才”——初中还没毕业,就赶上恢复高考,
父亲拿给他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读了一个暑假,“试了一下”,他就考上了。

    跟比自己大几岁的高中朋友聊了几句,他得出一个结论:“高中生懂的东西太简单了
。”在15岁那年,他“心安理得”地走进了复旦大学的课堂。

    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很快,这位笑称不是“类似少年班温室里成长出来的学生”
有了第二次崭露头角的机会:16岁时,国家开始公派留学生出国,他被选中派去德国柏林
大学;接着,他来到美国投到杨振宁的门下攻读物理学博士,32岁时,他被聘为斯坦福大
学正教授,成为该校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2009年,张首晟入选 “千人计划”,并被清华大学特聘为教授,开始为祖国效力。此
后,张首晟日益受到国内媒体的关注。这时,人们发现,这位曾在2010年获得欧洲物理奖
、2012年获得狄拉克奖、2012年美国物理学会的巴克利奖等多个国际大奖的科学家成长之
路竟是如此之“顺”!

    “天赋?但激情更重要!”张首晟和媒体交谈时有种天然的“坦诚”,正如他对中国
青年报记者所说的,“从小到大,我基本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的”。

    从来没有从头到尾把一本书读完

    张首晟由着“性子”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读书,“狂读书”。他说话常常被身边的人形
容为“跳跃式”的,“刚说完甲,觉得甲这一段没啥意思,很有可能就跳到乙去了。”不
过,了解他读书方法的人对此就见怪不怪了。

    这种方法,简单说来,就是把书读“薄”。

    以他喜欢读的《三国演义》为例,有3指厚的一本书在他那里不到一周就“翻”完了。
“绝大多数的内容我是不看的,”他的方法听上去有些“偷懒”,只有自己感到有意思的
地方才会真正埋头读下去。巧合的是,这些“有意思的”,也大多是被人们称之为精华的
地方,比如他所精读的“草船借箭”。

    即便是教科书,也是如此。张首晟告诉记者,他在小学时基本上把“对自己人生影响
较大”的书都读完了,但从来没有从头到尾读完过一本书。在他看来,读书是一个了解思
维方式的过程,不是吸纳所有信息,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

    人们通常会说,观看影视讯息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读书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这一点在张首晟那里有一个新的解释:读书,读的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本不是件创新的
事情,读书的顺序是可以创新的。比如,一本书按照一、二、三、四的顺序写下来,读者
对前三章的内容已经有个大概了解,就没必要再反复读,可以直接跳到第四章精读。

    这样的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在这位“天才”看来,如果第四章读不懂,可以再返回去
看前三章“找答案”,既有针对性,也节约时间。

    这种读书方法得益于那段被“放养”的日子。张首晟读小学的时间几乎和“文化大革
命”重合,那时,“书”成了精神的奢侈品,他从家里阁楼的书柜“偷”出这些经典著作
。但他读书并不会“一读就是半天”或是“熬夜看书”,“我看书没有任何压力,完全就
是凭兴趣”。

    他最开始涉猎的图书并非数学、物理,而是文学。至今他依然保留着小时候读过的《
红楼梦》和《西方哲学史》。他说,从文学的书籍里,可以看到雕塑的美和建筑的美,而
那些优美的诗句更像是一种压缩的“美”——“信息的极端压缩”,在很少的篇幅里面描
绘出偌大的风景出来。这些都在默默地影响着他,直至对科研题目的把握。

    做科研要凭借最原始的动力

    在近日召开的科协年会上,张首晟作为特邀嘉宾作了一个题为《创新在中国》的报告
。在报告中,他专门谈到读书对他的影响。

    如果没有读过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他可能不会提出拓扑绝缘体理论的材料实现方案,
更不会因此获得“狄拉克奖”——国际理论物理学领域的最高奖。

    有同行这样评价他的研究成果:张首晟的想法不仅得益于美学的熏陶,更受到前人的
启发。

    张首晟至今还能清晰地描述出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狄拉克预言
正电子,给他带来对物理世界的“兴奋和神往”。

    多年前,狄拉克建立一个量子力学的方程,其特别之处在于,既包括正能态,也包括
负能态。狄拉克由此作出了存在正电子的预言,认为正电子是电子的一个镜像,它们具有
严格相同的质量,但是电荷符号相反。

    这一探索的过程包括很多繁冗的步骤,不过,就思路而言,可以这样简单地解释:对
4开根,绝大多数人想到的结果就是“2”,而狄拉克却想到了“-2”,因为两个“2”相乘
得“4”,两个“-2”相乘同样得4。

    狄拉克的想法提出后的第4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在研究宇宙射线簇射中高能电子径
迹的时候,奇怪地发现强磁场中有一半电子向一个方向偏转,另一半向相反方向偏转,经
过仔细辨认,这就是狄拉克预言的正电子。后续的实验则全都印证了狄拉克预言的正确性
。

    这就是被科学界称为最美的“对称”研究思路。事实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这个
思路。

    “这些就像通过数学的智慧预示了这个世界一样,太美了!”张首晟也因此拜在杨振
宁的门下,并希望得到爱因斯坦之美的启示。

    然而,进入到具体的科研过程,这种“美”似乎就有些“空中楼阁”了。事实上,刚
开始去柏林读书时,张首晟有过一段时间的“消沉”。那时,整个学界并不看好理论物理
界的就业乃至对科学贡献的前景,一些相关的研究人员也纷纷“逃离”到诸如电子信息等
新兴产业。

    在面对物质与精神极大的矛盾时,他也困惑了。一次在德国大学城哥廷根旅游,他来
到德国科学家的墓地,张首晟开始问自己:“这一辈子要留下什么?”

    接着,他从这些科学家的墓碑上找到了答案。他发现,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墓碑十分简
单,除了名字、出生及死亡的日期,就只有一个他们创造的“公式”。

    从那以后,张首晟再也不去考虑“挣多少钱”的问题了。对自己的学生,他常说这样
一句话:“要做科研,就要凭借最原始的动力。”

    人最可贵的是有好奇心伴随一生

    张首晟常常向自己的学生讲起他的原始动力。“大家常问我,创新的灵感何在?随着
年龄的增长,知识也在增长,但是创意往往是在下降。因为知识越多,看到新生事物时,
就总是想能不能用老套的办法来解决。年轻人则不同,他们虽然知识不足,但创意很多。
”

    作为科学工作者,作为教授,张首晟认为知识传授给本科生,而他们则可以给自己提
供很多新鲜创意,“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首晟十分感谢生命中“没有高中的日子”:或许,正是刨去了“
高中3年”这样的一个知识积累的“真空期”,才给他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

    尽管不否认自己的成长经历很特殊,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的教育体制都难以再造另外
一个自己,但张首晟还是对中国的教育环境发展抱有很大的期待。

    张首晟说,在哈佛大学,最近有一门针对本科一年级学生的课程非常受欢迎,这门课
叫做“把烹调解剖到分子”。有些学生可能觉得化学很枯燥,要背很多分子式,但可能因
为喜欢美食和烹调,就会有很强的动机来上这门化学课,也许将来这名学生就会成为一名
化学家。

    张首晟这样告诉自己的学生,“对一个人来说,最可贵的是要有好奇心伴随一生”。

    为了保持这种好奇心,张首晟还专门养成一个独特的生活习惯——游泳。在他看来,
游泳是最好的放松方式,就像科研工作中最需要的发散型思维一样。同样,在游泳之后,
他一定会去趟桑拿房,如同科研工作中所需要的专注,他选择在思维打开之后去集中想一
件事,这时,很多灵感就会不自觉地“蹦出来”。

“方”字写法


标  题: 贴几个古帖中的“方”字写法为大家解惑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ue Feb 12 00:08:52 2013)

因看到论坛某贴大家争执“方”字的写法,正好小弟练过一段书法,虽毫无所成,且荒废
已久,但对于此问题也有些许见解。
从当今的实用和可辨认角度来看,字的笔顺确实可能没有那么重要了,或许对大多数人来
说习惯就好。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个汉字都有自身的演变过程,因此大多汉字的笔顺理论上应该是固
定的。因此,由于汉字这种演化规律,从书法角度字的笔顺很重要的事情,对于楷书,合
适的笔顺使字的笔划前后呼应。而行书和部分字的草书大多沿袭楷书的笔顺,因此笔顺直
接关系字的美观。
感到很欣慰的是,看到还是有不少同学支持这个观点的,但是即使支持这个观点的同学对
于“方”字给出的结论我也不是很认同。据我所学,方字确实最后一笔是“撇”。
从“方”字的篆书来看,点和横折其实原来是一笔。
http://bbs.nju.edu.cn/file/Pictures/fang1.gif
从“方”字的楷书可能难以推断笔顺,下面贴一些我搜集到的名帖行草书较典型的“方”
字写法作为印证。
http://bbs.nju.edu.cn/file/Pictures/printemps1360598846.jpg
从上面六个字可以看出,“方”字的行书点和横折合并一起写,撇成为最后一笔,而从行
书也明显可以看出横下面一笔是横折。
据我所知的确有少数字有多种写法,但是这样的字数量极少,而“方”字也并非其中之一
。
从书法角度来看,非常多的字写法和大家熟知是不同的,例如“有”“右”应该先写撇而
不是横(“左”是先写横而不是撇的),“火”是先写两点再撇捺,“女”应该最后写横
。我相信肯定有人会说这纯属蛋疼,但是相信大家如果练练行书就能体会到这种规定其实
是非常科学的了。
最后我想发表下对简化字以及相应笔顺的看法,从实用角度来看,简化字确实比繁体方便
很多(我也觉得很多繁体字实在太难写)。但是从书法角度来看,简化字其实是十分无厘
头的,因为繁体字的形成是个十分缓慢的演化,而且已经形成固定想到久的时间,而简化
字则是生硬地改变了很多字写法,且这个工程在新中国成立后并非由书法家所主导的。而
对于所谓的简体字笔顺,相信大家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了。
可以看看田蕴章老师的讲座。个人认为非常非常好。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6/04/29/001293903.shtml
另外那几个字是从下面网站照的。
http://www.9610.com/zidian/index.asp?title=&key=%B7%BD&page=1

http://bbs.nju.edu.cn/file/Pictures/IMG_2536.JPG

研究生收费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常务会议昨日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
  为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善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
  (一)完善财政拨款制度。中央财政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安排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并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中央财政设立绩效拨款,由学校自主安排用于研究生培养。各地要参照这一模式,建立健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拨款制度。
  (二)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4.5万名研究生。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将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国家助学金,每年资助标准博士生不低于10000元、硕士生不低于6000元;同时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津贴资助力度。提高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限额。落实和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优惠政策。
  (三)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现阶段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

APL Materials是绝地反击,还是垂死挣扎


APL Materials是绝地反击,还是垂死挣扎?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dawnlight (站内联系TA)    收录: 2013-02-09    发布: 2013-02-07
2013年伊始,AIP终于推出了他的第二本OA期刊http://aplmaterials.aip.org/,如果说第一本AIP advance只是试水的话,那APL Materials必定将成为AIP未来发展的分水岭。与AIP advance不同的是,APL materials明显是一个定位更高的期刊。由此发展也可以看出AIP一贯的谨慎和保守。

APL(Applied Physics Letters)在业界的地位似乎和他的IF严重不符。IF=3.8——一个与其身份严重不符的期刊。说到APL很多人似乎不以为然,特别是年前一代。但对于我这样的老人,从入门就是看着APL成长的,我不排除个人感情,但更重要的是APL的确是个经典期刊。即使在今天,我也坚持认为AM和Nano Lett上的光电材料类论文,比APL强的很有限;在物理性和严谨性上,甚至不如APL。很多时候蝴蝶效应和盲目跟从使我们失去看判断的能力。IF作为一个参考可以,真正论文的好坏需要作者自己去判断。这本创刊于1962年的以应用物理为导向的期刊,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史。在早期引入ISI的头几年,APL的IF一度仅次于PRL,JACS,这说明了他在业界的良好口碑和权威地位(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5370048)。在最初的定位,APL是非常精准的,特别是在1962-1992年,这30年里,APL始终扮演中基础物理,理论物理和应用方面的桥梁作用。

然而,在1990年初,出版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这期间wiley推出了Advanced Materials的系列,APL并没能很快的注意到,这是个激烈的竞争对手。其实在此之前,wiley依靠Angew Chem,已经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和JACS相并列的期刊(虽然很多人认为JACS更好)。其实,在创刊的前20年里,APL和PRL基本上类似于JACS和Angew的关系。只是后者运作的更好。当然,物理和化学科学有一定的不同。化学本身有很多应用性很强的方向,比如催化,药化。而物理的本质使命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其应用性并不直接。具体来说,物理关注规律和理论,这注定了APL的创始创新会大打折扣,但这并不意味着APL在办刊方面可以碌碌无为。恰恰相反,应用领域一直是搞引用的源头领域,不知有多少本期刊,靠着‘应用’两字活了这么些年,赚足了噱头。反倒是兢兢业业的Physical Review系列过得无比艰辛,默默无闻,甚至不知道被多少人认为是不入流的期刊,这真是岂有此理。

进入新世纪,APL和PR系列错过了第二次战略发展期。不知道这是因为AIP和APS想保住物理的纯正性,还是一贯的保守拖了后腿。让我们看看在2000年的世纪之初,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一件事情,2001年,Wiley正式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成功的从Advanced Materials分离,AFM正式独立,分流AM的光电类稿源。第二件事情,ACS由Lieber和Alivistors正式推出了Nano Letters这本纳米类期刊,这两个期刊的首个IF就维持在6-8的高位,而同期的APL只有4.1,而此时的APL似乎远没有认识到危机。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段时间内,以物理为主导的材料领域发生了哪些巨变。1990年ijima发现了CNTs,金属纳米材料兴起,Si,Ge,ZnO等半导体纳米材料席卷整个学术界。1990-2000年内,大量的nano论文,铺天盖地的发表在nature,science上,纳米进入了最黄金的10年。那个时候的nano,其火的程度远超今天的Graphene。也正是这个nano times养活了不知道多少人。而在2000的世纪之初,nano大军已经势不可挡,nano正好需要几个大刊来分离其稿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ACS和wiley的Nano Letters和AM,AFM等一大批期刊。APL在这个第二个关键时候,选择了保守。尽管例数APL在1990-2000年内,关于ZnO方面的文章可圈可点,但总体而言,并没有把这种优势放大。

原以为nano已经没有多少能量了,结果不知道是中国因素,还是炒作,还是潜在的价值,谁也没想到2000-2005年间,Nano Lett和AM,AFM的IF到了恐怖的程度,其上升势头让人瞠目结舌。精明的ACS和Wiley顺势推出了ACS Nano和Small,无疑,两者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这次APL再次选择了沉默。

然而,面对2007-2009年APL的IF陡然从4.3一路降到3.4,APL的高层再也无法淡定。痛定思痛,做出了三大决定,1.减少稿源,刊载量缩减19-25%;2.把APL的论文长度从3业提高到了最大4页;3.试探性的创办了AIP advance,一本OA期刊。然后,悲催的是在2009-2011年中,APL并没有因为缩减稿源而提高了IF,IF基本还是3.8左右的样子,这与我此前的预期完全一致。我曾经说过,真正的IF的提升来自于源,而非截留。使劲的据稿,回使本来就摇摇欲坠的APL稿件转投ACS和wiley。这种做法仍然无法避免APL稿件中的投机作品。我很早以前,曾经有一个理论,APL的IF之所以没有起色,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里面的‘萧何’就是‘纳米’和‘新材料’。不可否认,在2000年以前,纳米和材料领域对APL的贡献都是正的,在这一时期,APL上的材料类稿件,几乎都是经典。但在2000年-2005年,APL上门的材料类稿件基本趋于平庸。而在2005-2009年间,材料类稿件基本上在拖IF的后腿。因为,2000年以前,nano是未知的,是井喷的,这个时候只要做nano必然是新的,况且,那时候并没有这么多期刊,大家都是投APL。但2005年的事情,情况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基本上,大家都是Nano lett和AM,AFM拒掉以后考虑APL,再到了2009年,APL上的材料类稿件,基本都是不痛不痒的一些论文。扪心自问,在2009年,如果你有一个好东西,你会先头APL?当然不是,你要先投NL,AM,ACS nano,AFM,Small,然后才是他。所以,APL今天的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一贯的保守,不能与时俱进已经使APL落后同行太多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特别是最近AIP的50周年创刊论坛上,才推出了APL Materials。APL Materials的使命注定是不平凡的,但也艰辛的。他要重整AIP的河山,收复APL的失地。AIP是极为厚道的,论文中没有review,PRL也是如此。此外,APL尚未使用分流来做过子期刊。不知道这是否还是祸呢?我个人更看中这种厚道的品质。今后,APL中的材料版面是否就不存在了,直接放在APL Materials下了?还是只是把APL Materials作为一个APL的回收站。这值得观察。目前来看,是前者多点,APL重在重塑形象。虽然,错个了N次机会,但是如果APL只要用心去用作,假以时日,APL Materials完全有可能重回一类期刊的行业。这取决于编辑和AIP的核心领导层。有人说材料已经不如以前热了,这不是事实,打开PRL上面每期都有新结构的诞生,材料的底层创新来自于结构,只有新结构才能引领未来,比如Graphene,比如超材料。如果AIP能灵活应用多年积累的人脉和最新的研究热点,我相信APL Materials会在未来引领APL走向重生。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经典的刊物,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是绝地反击,还是垂死挣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