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 2012

对张海霞教授最新回应的回应


    张海霞:“如果确实就事论事的话,请您把您博文题目和内容中我的名字去掉,在我的博文中并没有出现您的名字,我也很不喜欢这种博文的风格!” 

  看到张海霞教授最新留言后,我修为有限忍不住还是要点评几句话:
  1、张海霞教授愿意继续交流,我求之不得。我相信只要彼此愿意交流,张海霞教授、我和科学网老师学生们,都可以感悟更多东西。
  2、这个事情本来只是程代展老师和他博士生之间的事情,为何与这个事情没有直接关联的张海霞教授,我和科学网老师师生们都纷纷“参战”呢?并且本来就是程代展老师的一点感慨,怎么演变成了一场“台风”呢?显然这与中国社会眼下阶层分化和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我们分析这件事情要放到这么一个社会背景下观察,才能得出更多有价值的观点,对良性推动中国科研和中国社会发展才可能有些帮助。
  3、我相信与张海霞教授之间坦诚交流,张海霞教授最终会认识到,眼下社会不是她原来看到的那么美好,也不是她正在想象的那么恐怖。正在发酵这个事件既不是文革,更不是谁要打倒她。  4、如果论学位、职称和科研成果,我也许连与张海霞教授说话的资格都没有。为何我这么不知趣还要罗嗦的呢?点评的“资本”是什么呢?实不相瞒,我点评的资本与张海霞教授的资本不一样,我是“负资本”---人生弯路积和挫折积累的“资本”。比“负资本”,我深信远远超过张海霞教授。我下面就仗着“负资本”与张海霞教授继续对话。
  5、从张海霞教授的“我的博文中并没有出现您的名字”文字来看,好像有一种“利益交换”的味道。假如是这样的,我要坦率地说,“利益交换”不是我的风格!  6、从张海霞教授的“我也很不喜欢这种博文的风格!”来看,有一股“强制”的味道。看来,张海霞教授仍然没有明白多少这次为何“马失前蹄”。如果说你的那些侮辱人的字眼,激起科学网部分老师和学生情感上的愤怒的话,你这次以所谓的“正确道德”行“强制”之实,激起了所有热爱和追求自由的老师和学生的愤慨!建议你去找一些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有关对“强制与自由”之间关系的文章学习一下。再说,北大离清华也很近的,你去秦晖老师家求教这个问题,我想秦晖老师会很欢迎的。
  7、从一而再,再而三流露的“强制”语气来说,你真的被传统文化毒害了,并且毒害很深。传统文化除了“欺”和“瞒”的特征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强制”,反对人的自由,特别是思想的自由。如果有人胆敢对孔子及孔子思想说个一二,要招到拥护儒家文化的孔子弟子共讨之,最后要共诛之。如果有哪个中国人像尼采那样说“上帝已死”,说“孔子已死”的话,国人不“打死”他的么?当然当代史确实有一个人说过“孔子已死”的话,并且确实在一段时间做到了,但是,他说“孔子已死”的目的和结果就是,自己替代了孔子这个“先师”的位置。这个时代恰恰就是令张海霞教授家人等中国人迄今为止仍然不寒而栗的文革时代!现在中国需要重新“打倒孔子”的时候了,不过这次“打倒”不是另外寻求一位“革命导师”或“革命领袖”去代替孔子“先师”的地位,而是要让现代数学和科学精神替代孔子“先师”的地位,重新塑造“新的中国精神”,在此基础上创建“新的中国文化”,诞生和壮大“新的中国人”!唯有这样,鲁迅先生一直呐喊和为之奋斗一生的“第三样社会”才能来临;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中兴的宏伟目标和美好愿景!  8、“如果确实就事论事的话,请您把您博文题目和内容中我的名字去掉”,你提出这个要求是你的权利,我尊重你行使要求的权利,但不一定要执行。如果我博文题目和内容触犯了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那么,我不仅仅会将这些地方出现的你的名字去掉,而且还要承担相应的侵权法律责任。北大法学院贺卫方教授不是法律方面的专家么,你可以就这个方面的问题去咨询他。
  9、除了上面我指出你存在逻辑修养不足之外,你还存在对事物之间“相关性”缺乏基本认识。证据之一:你在博文中把公汽男生不给女孩让座与这次博士生“逃离”科研关联起来,已经有网友在评论中客观指出你这个方面的不足;证据之二:你既然“求真”,要求我将博文标题和博文内容涉及你的名字隐去,这是求真的么?你明白你想实现的“求真”这个目标与你对我这个要求的相关性的么?因此,我为了帮助你实现“求真”这个目标,我不会答应你这个要求,除非我违背了法律法规,我才会遵照法律要求做相应修改。
  10、推荐你和你的学生学习几本洋人科学家的著作: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与知识的探求》,戴维斯《逻辑的引擎》。如果学习了这几本书还不明白中国文化的落后性,那么,即使你和学生爱国热情高涨,报国心切,但你和你的学生这辈子想做出让洋人侧目的科学成果终将是黄粱一梦。  11、你要特别警惕顺着你说的人和事,多琢磨反着你说的人和事。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如何做人这个方面将会有极大的提升。很多人的人生悲剧就是将“顺着说的人和事”放大了,并且还“奋勇直前”。大到“薄熙来事件”、“王立军事件”,小到八卦“韩寒事件”,这些人生悲剧背后的原因莫不如此。一个网友曾经说的这句话“人家的教训,我们的教材”,我们一起共勉吧。 
  12、说了这么多,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的落后性有所感悟没有呢?  13、先与你交流汉语语言的落后性:  (1)不论现代数学和科学,支持推理的语言不是日常生活语言,是数理逻辑语言对吧?
  (2)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自然语言是数理逻辑语言,或者数理逻辑语言永远也不会日常生活语言,不然,人类的情感发育会大大衰退。
  (3)不同国家(民族)语言离数理逻辑语言有“远近”之分。离数理逻辑语言越“近”的自然语言(日常生活语言),在数学和科学学习及研究占有先天优势,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4)显然,英语离数理逻辑语言远较汉语“近”,因此,英语在数学和科学学习及研究占有先天优势。
  (5)如果你想要进一步明白这个问题,可以学习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同是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威廉.冯.洪堡特的语言学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里面对于汉语的致命缺陷有非常给力的论证。
  14、鲁迅先生曾“偏激”说过:“要少读中国书,最好不读”。基于上面认识,我比鲁迅先生还要“偏激”对张海霞教授说:你与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没有说在生活中),少说中国话,少使用汉语,多用英语,你追求的“求真”目标才可能实现。  15、假如这件事情对你带来了某种程度的伤害的话,面我们一起总结为什么这种伤害能够发生,我们从这件事情中能获得哪些教益?
  (1)也许你觉得如果我不写文章,就没有这些事情。是的,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是,这次能不发生,难保下一次同类事情,没有其他老师站出来批评你吗?
  (2)由于你在科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给你带来了自豪感,再加上你又追求“爱国”和“正义”,于是就“勇敢”去解剖别人。可是,你不知道要想“解剖”别人的首要条件是什么。我猜测你以为是北大教授博导、各种基金获得者以及科研成就这些东西具备了,就可以“解剖”别人了。如果,你在“解剖”别人之前,看看鲁迅先生的著作就好了。鲁迅先生在著作中赫然写着:要想解剖别人,首先要解剖自己。你这次留言要我将你的名字去掉,就表明你没有勇气首先“解剖”自己。因此,如果你不能首先“解剖”自己的话,我好心劝你,你以后在任何场合不要再“解剖”别人了,不然,类似这次的事情会重复发生。
  (3)其实,这次能发生令科学网师生瞩目的这件事情的“因”,就是你喜欢的传统文化带来的,也就是你当初选择读杨叔子博士生,就注定了你的人生轨迹上要发生这件事情。不须讳言,作为一个老院士的弟子在中国当今科研环境意味着什么。我提杨叔子院士,并不是来说或者猜想你因是其弟子,在科研这条路上获得了多少便利条件,而是说杨叔子院士向你们兜售中国传统文化和论语是这件事情最大主因。我这样说,你心里也许仍然不认同。你再想想你连发的两篇博文题目"不想吃伟哥才有性,那就让自己成为有性的伟哥吧!"和“伪哥们,闭嘴吧,听听来自学生的真实反馈!”,你是想批评谁?也许你说,我只是想批评那种拿了国家钱混科研和混学位的人。问题恰恰就在这儿:你心里想的与博文题目和内容反映出来不是一回事。外界不会去猜想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而是仅仅是从文字来解读。这样一解读,你就变成了全国科学界男性科学工作者的公敌(支持你的男性除外)!张海霞教授,你现在知道你的“敌人”有多少了吧!其实,你是冤枉了的!你不是被我和科学网其他老师和学生冤枉,你是被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汉语所冤枉!因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思维和汉语使用习惯,你在博文题目和博文内容,没有对“伟哥”和“伪哥”进行限定,从而导致你这次成为了全国男性科学工作者的公敌!(支持你的男性科学工作者除外)。如果你使用英语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你会对其进行定义和限定“概念作用域”,从而就很可能避免这次对你人生不大不小的“滑铁卢”事件的发生。
  16、我苦口婆心给你说了这么多,你应该能够体会到我的极大诚意,我就是想扭转你对传统文化和汉语认识,从而对“爱国”的内涵和方式有本质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对你个人有益,也对你的孩子有益,更对你的学生有益,从而更加有机会实现你追求的目标,从而“爱国”言行就不会走入歧途。  17、请你有机会带话给你导师杨叔子院士,你也客观向他介绍中国文化和语言的落后性,代我请他不要再到各个大学推销儒家教育了。如果他老人家不能做到这点,那么,对不起,下次我会到演讲现场抗议他,请他先做好思想准备。  18、从你有关博文可以看出,你孩子真的是非常聪明的一个孩子,如果你对孩子不采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而采用欧美主流文化教育,如果你孩子将来从事科研,未来成就不可限量,你在科学研究上没有能够攀登上的高峰,我相信你孩子能够攀登上去。当然前提是你孩子尽早接受欧美主流教育,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另外,你也不要太在意孩子成绩排名,我知道你也没有在意,但是我还是要对你说,你和我中小学阶段,哪个不是成绩前几名呢?但是,你和我现在不是有相同性的么?这个共性就是缺少创造性。中国教育从知识教育层面上讲,最大的问题恰恰就在创造性缺失方面,可以毫不留情地说,自古以来的中国教育就是一个扼杀创造性的教育。最近发生的另外一起公共事件是“北京理工大杨东平教授炮轰人大附中”,你有兴趣可以看看“人大附中学生:我为什么也批评人大附中”这篇博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23a5e01015hpq.html)。张海霞教授,科学网各位老师和同学,如果连全国最顶尖的中学的教育,也在扼杀孩子的创造性的话,也仍然在实行“下跪教育”的话,我们能够期待我们的学生和孩子在未来科研的路上,能够做出与洋人匹敌的成就的么?如果张海霞老师的孩子,科学网各位老师的孩子,各位同学最后到美国留学后,也产生了那位批评母校的“人大附中学生”同样的感悟,这不是我们孩子和同学们的人生悲剧的么?为了防止这样的人生悲剧出现,我们这些大学老师今天要为我们的教育做点什么?最后,我以和张海霞教授一样的为人父母的身份对你说:不要再向孩子灌输“吃人”的传统文化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840-638326.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